生態環境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回答:謝謝央視的記者,去年我們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大氣強化督查,建立了清單,解決了很多問題,在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可以用“吃藥”理論來形容,我們過去藥方子都是對的,但是大家最后有的吃了,有的沒吃。通過一年的強化督查,就是讓大家把藥吃下去,療效也就顯現了。在認真總結去年督查工作經驗的基礎上,要在以下七個方面更加完善:
一是覆蓋范圍更廣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確定了三個重點區域:京津冀及周邊地區、汾渭平原、長三角地區。我們強化督查也相應的從去年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,擴展到了汾渭平原和長三角地區,從28個城市擴展到了80個城市,三個區域的督查方式方法也會不同,有駐點督查,也有機動式督查。
二是參與人員更多。去年抽調地方及部直屬單位約8000人次參加督查、巡查和特別行動工作。今年將調集3萬人參加攻堅戰,重中之重還是藍天保衛戰,3萬人當中有1.8萬人是圍繞著藍天保衛戰開展工作的。
三是督查力度更大。去年我們是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“2+26”城市為中心,派駐28個督查組開展督查。今年是以縣(市、區)為中心,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“2+26”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的531個縣(市、區),派駐約290個左右督查組,每個督查組負責1至3個縣(市、區),深入一線開展督查。去年每個城市8個人,今年每1-3個縣(市、區)3人,無論是督查數量還是督查深度都有很大提升。去年每天查300-400個點位,現在每天就要查2000-3000個點位。
四是督查內容更全。去年我們重點抓了“兩散”和“兩提”,即平時抓“散亂污”企業整治和“散煤”治理,重污染天氣應對要“提高級別響應”“提前三天發布預警”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今年以“四大結構”調整為治本之策。以“散亂污”企業綜合整治和達標排放為重點,優化產業結構;以散煤清潔化替代為重點,優化能源結構;以公路轉鐵路和柴油貨車治理為重點,優化運輸結構;以礦山、綠地和揚塵綜合整治為重點,優化用地結構。
五是技術手段更強。強化督查運用在線監控、“熱點網格”技術、發揮微信舉報作用、使用執法APP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,提高督查的針對性,準確性。我們用熱點網格結合地面的小微站和移動式傳感器,跟蹤監測一個地區某一個時間段的污染變化情況,很快就可以鎖定排放源。有時候發現的污染源不一定是主要的排放源,我們還要通過熱點網格評估,看網格熱度是不是下來了,以此來判斷是否查到了主要排放源。我們把這些技術用在了督查當中,對于發現問題和及時解決問題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。
六是調度指揮更準。我們從全國環境執法大練兵中調選精英組成調度指揮部(專項辦),負責調度督查組活動。專項辦會向各督查組提供問題清單,對督查區域內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。今年督查分三個階段,各階段督查重點將有所側重,比如:6-7月重點是“回頭看”;8-9月重點工業爐窯、礦山治理、小火電淘汰、揚塵治理及秸桿焚燒等。
七是執法執紀更嚴。督查前,派出單位會做廉政教育,督查組成員簽署廉政承諾書;督查中,我們會在微信群對督查人員三天一提醒;督查結束后,督查人員還要簽《強化督查期間遵守紀律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情況自查表》并報備。對工作中發現的違法違紀問題,嚴懲不貸。